做父母做得怎樣,
最能表明一個人的人格、素質和教養。
溺愛是動物性的愛,那是最容易的,
難的是使親子之愛獲得一種精神性的品格。
所謂做孩子的朋友,就是不把孩子當作寵物或工具,
而是視為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,
不但愛他疼他,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。
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,
既不越俎代庖,也不橫加干涉,
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,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。
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朋友式的討論和交流的氛圍。
在這種氛圍裡,孩子能夠養成獨立精神,
從而健康地成長。
有一些正經的父母,自己十分無趣,
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,
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於衷,
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。
在乾旱的沙漠中,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地枯萎了。
在沉寂的悶屋中,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地喑啞了。
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,責任一定在大人。
在幼兒面前,
聰明的父母要具備 2 種本領:
一是不懂裝懂,
孩子咿呀學語,說一些不成語言的音節,
你聽不明白他的意思,
也要裝作懂了,鼓勵他多說話。
二是懂裝不懂,
你聽懂了孩子的詞不達意的表達,
不妨裝作不懂,適當地提問,
引導他尋找更準確的表達。
在失去想像力的大人眼裡,
孩子的想像力也成了罪過。
被自己的孩子視為親密的朋友,
這是為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成功。
不過,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敗
卻並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為對手和敵人,
而是被視為上司或者奴僕。
做家長的最高境界
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。
在這一點上,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,
一面是孩子的主子、上司,
另一面是孩子的奴僕、下屬,
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。
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,
最能看出這個人自己的人生態度。
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,
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。
相反,一個淡泊於名利的人,
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成長。
我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,
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律的現象。
譬如說,我基本可以斷定,
一個自己無為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為的人,
他的無為其實是無能和不得志;
一個自己拚命奮鬥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,
他的拚命多少是出於無奈。
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未遂願望,
但願望的性質恰好相反。
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。
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東西,
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讓孩子得到的東西。
進一個名校,謀一個賺錢職業,
這種東西怎麼有資格成為人生的目標,
所以也不能成為教育的目標。
我的期望比這高得多,
就是願孩子成為一個善良、豐富、高貴的人。
在智力教育中,最不重要的是知識的灌輸。
當然可以教孩子識字和讀書,
不過,在我看來,這至多是手段,
決不可當作教育的目標和標準,
追求孩子識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詩,
甚至以此誇耀,那不但可笑,而且可悲。
教授知識的方法是否正確,究竟有無價值,
完全要看結果是激發了還是壓抑了孩子的求知興趣。